紫砂壶大全网

中华十大玉器盘点:历史与文化的璀璨结晶

06-25

中华十大玉器盘点:历史与文化的璀璨结晶

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惊为天人的玉器,我们这期鉴赏一下老祖宗遗留下来那些国宝级的玉器!



渎山大玉海

“渎山大玉海”是元代的一件巨型贮酒器,又名玉瓮、玉钵。器体呈椭圆形,口径1.35-1.82、高0.7米,重达3500公斤。


用整块黑质白章的墨玉雕成,玉质斑驳变幻,墨色中夹杂白纹,制作采用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琢玉工艺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玉瓮内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利用玉色的黑白变化来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现动物的眉目花斑,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手法表现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阴刻曲线勾画漩涡作底纹。


周身壁上随玉自然形状肌理雕饰有海浪以及腾跃出没其中的鱼龙、海马、海猪、海羊等神奇海兽,底座是一大一小两件叠置的八角石床,既粗犷豪放,又细致典雅,兼具写实气质和浪漫色彩。


这尊大酒瓮可贮酒三十余石,大约相当于三千六百瓶一斤装的白酒。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大玉海成器于至元二年(1265年),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制,忽必烈经常用它盛酒,大宴群臣及军中武士。


最初放于元大都(今北京)太液(今北海)中的琼华岛(今白塔所在)广寒殿。元朝灭亡后,元大都的宫殿大多被拆毁,作为教育国人奢侈亡国的鲜活例证,放置大玉海的广寒殿却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但在万历七年(1579年),广寒殿终于还是轰然倒塌,大概是看到大玉海很是精巧,于是它被搬到了皇家的御用监。御用监是专门制作宫廷器玩的地方,监内有一座真武庙。


清代,御用监废掉了,真武庙还保存着,大玉海就放在真武庙的殿前,后来被庙里的住持命人挪到了新建的前殿,充当观音像下的大号香炉,再往后沦为道人们腌咸菜的菜缸。直到清康熙年间重修庙宇时,辅臣高士奇才发现这一沦落的珍宝,但是当时他并没有立即追回宫内,仍旧留在真武庙中。


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命以千金”从真武庙赎得,置今北海团城承光殿中。4年内,乾隆皇帝先后命人将“渎山大玉海”重新修整了4次,期间乾隆皇帝在对玉海上的龙鳞纹与其他海兽的鳞纹没有尊卑之别,极为不满,命工匠改之,现在玉海上除了龙身颈外,其他的龙鳞纹都具有明显的清代特色。


乾隆皇帝还为其配制了一个新底座,并在承光殿前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为“玉瓮亭”,将“渎山大玉海”与新底座一同安放在亭内。乾隆得意之余,诗兴大发,在玉海膛内碾刻“ 玉瓮歌”三首,连序带注共八百多字,详细地介绍了这件玉器的来历和流传经过。四十多位臣下奉和之作则刻在玉海外的亭柱上。


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鲜有出其右者,且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在我国传世至今的数十万件玉器中,“渎山大玉海”是唯一一件可以辨认的蒙古时期的玉器(公元1271年忽必烈才定国号为元),元明清三代都有历史记叙,承载的历史记忆非常丰富。大玉海从广寒殿到团城,也间接反映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综合考虑,被列为镇国玉器之首。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渎山大玉海”的原配底座,直到1988年,人们才在北京法源寺内发现了它。该底座有八面八足,为双层雕,其上雕刻有龙兽、浪花等图案,刀法圆润,气势雄伟。它与“渎山大玉海”的玉质、色彩、纹饰风格都高度一致,两者配放在一起显得浑然天成。自此,人们就一直期盼着蒙元时期的“渎山大玉海”早日能团聚,恢复其完整的面貌,焕发出昔日的雄姿异彩。




玉“C”神龙


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乡新地村东头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发掘。这条玉龙呈墨绿色,高度为26厘米,其龙体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直径范围在2.3至2.9厘米之间。身体卷曲成C字形。吻部向前延伸,微上弯,口闭合,双鼻孔对称,两眼隆起成棱形并具鬣。


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而细,且磨有不明显的浅槽,边磨锋利。龙身大部分光素无纹饰,仅在额和鄂底刻有精细方格网状纹、网格凸起做规则小菱形。玉龙是用整块玉料圆雕刻而成的,在细部也采用浮雕和浅浮雕的技法,通体琢磨,比较光润平整。


红山玉龙具体使用情况还需深入探讨,但龙体背部中央有个小穿孔,通过实验发现,如果穿绳悬空,龙骨尾部正好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很明显孔位已被精密计算过。鉴于玉龙体形巨大,而且形制特殊,所以它不仅是一件普通饰件,而且极有可能还是一件与中国原始宗教崇拜有着密切关系的礼制用具。这件作品可追溯至5000年前,为当时红山人精心雕刻而成,在全国尚属首例,堪称“中华第一尊玉雕龙”,它成了我国龙文化发源地。



神人纹玉琮


神人纹玉琮(音cong)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1986年出土于浙江省余杭市良渚文化遗址。玉琮的通高为8.8厘米,孔的直径为4.9厘米,而其外部直径为17。6厘米。琮体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兽面两侧分别有浅浮雕鸟纹。


器形扁平矮方柱体,内圆外圆,上下两端有圆面射穿,有一对钻圆孔并留台痕。下端具有在取料过程中形成的凹缺。琮体四边被中间直槽劈成两半,并被横槽分成两部分,每部分又被分成上、下两部分。四面直槽上、下各琢刻神人兽面纹的形象,共计8幅,以浅浮雕与细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刻制。


这种人兽结合图就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最基本的特征,此纹名称又称为“神徽纹”,它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一说琮上雕一头戴羽冠、骑虎做法之巫师或首领。我们可以把这种玉琮视为图腾柱的微缩模型,古代的人们通过祭拜图腾柱,相信它具有与神灵沟通的能力。这件玉琮为迄今所发现良渚玉琮之冠,体积最大,重量最重,制作最为精致,素有“琮王”之称。



玉神人纹边璋


玉神人纹边璋为国家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商代晚期文物,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玉边璋通长54.5公分,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


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鞭,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低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


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三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三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这些图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



玉跪式人


调漂

荷兰猪怎么养